原住民文化在商業發展上的困境,在實務發展上已可窺端倪,我並非旅遊實踐家可到世界各地看看可做比較,但以我淺見,內銷終究遇上價值觀的無法契合。
曾幾何時,原住民文化早與「弱勢」與「次級文化」相連,在行政機關長年愚民政策之下,只成就了行政部門的壯大,而可形成制衡力量的社團未能無法有效發揮專業,對外發聲,部落商業指數始終停留初級,在高喊web2.0的此刻,原住民部落在行政機關失焦的使力之下,10幾年來只圖利了少數會喊窮的原住民社會菁英,政策的美意到底在執行階段出了什麼問題?
在傳統文化的擁護者眼裡,原住民文化的美麗在於她是少數人共同的回憶,因為保護行動產生的革命情感,讓彼此格外珍惜。但環顧現實,情感僅存在於小團體之間,非屬團體中人漸行漸遠,因不瞭解而離開,主流價值之強大,更顯現次級文化的孤獨,甚至忽略。
為求自保,原住民始終群居而活,但異地求生相對不易,生活照護網以小團體存在而獨外於其他市民,晚上下了工,卻另自展開酒精型態加班,傾吐思鄉、思子及部落家園的種種,以自身文化認知解獨漢文字意義惹笑,一哄趕昨日,笑笑鬧鬧迎明日,日復一日,以自己相信的方式生活著。
於是,在不瞭解或好奇的情況下,社會上出現了對於小團體的批評,大多負面,再加上原住民行事智慧未開,人際相處相對弱勢與生澀,始終予人未進化之感,「山地人」、「原住民同胞」這類特殊名稱,10幾年來的資源投注,都在目標未明之下持續出現在尋常百姓口中,隨著時間的流逝,政策失敗遠比蓋蚊子館還更令人痛心!
認真思考,追求技巧能力的提升與變化,從來都不是原住民政策執行者關心的主軸,他們只在乎「給予」,卻忘了公款補助的責任提醒,速成的政策養大了投機者的胃口,更加深部落老弱對於補助款的依賴,甚至心態的強盜,原住民不斷向下沉淪,向上伸手,這樣的民族,競爭力何來?公務部門原住民行政人員,該負什麼責任?
文創政策在台灣社會如火如荼的展開,行政人員仍妄想原住民文化藉由文創政策借屍還魂,殊不知學習才是進步的動力,沒有思考、沒有反覆練習,只有2天工作、曬網3天,文化如何進步?拿著原漢文化差異解讀當有趣,當下也許新鮮,但一覺醒來,一切的一切終究不會因為玩笑而改變。
部落劣勢遲早會因為錯誤的政策而凋零,沒有開源,原住民政策之適當性早在台灣一角進行封閉式討論中。原住民或許窮,卻是相對於在地漢人之比較,要強化自尊所需要激發向上的力量永遠只有努力學習與積極進取。
台灣社會因為政客老喜歡把原住民當愚民耍,卻也奉送許多失準的補助,原住民更應該認真生活,奮力一搏,但從歷史經驗看來,原住民飽經戰亂,對於文化的育成始終不能延續,一但居安,思危的可能性已降到匪夷所思的低程度。
建議行政機關針對有一定規模之企業給予跳躍式的獎勵,從部落鼓勵產業化思維,從消費者角度思考反求諸己,從細節中找答案,沒有經歷過一定水準的社會競爭,原住民文化根本沒有價值。
部落不僅需要一群用心耕耘改變的個人帶動部落整體向上,更需要從本我做起,虛心學習原漢相處之道,從細微中觀察人性,配合本縣觀光政策賺取服務財,中央終因錯誤政策付出代價,受害者不會是行政機關,而是新生代中空的原鄉部落。
留言列表